《人民日報》時事點評:還我自行車“行路權(quán)”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劉克梅 發(fā)布時間:2012-10-10 11:37
據(jù)媒體報道,哥本哈根附近最近開通的丹麥首條自行車高速公路受到廣泛關(guān)注,當?shù)卣Mㄟ^這一新舉措鼓勵更多人選擇自行車這一健康環(huán)保的出行方式。有了這種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人們騎自行車的熱情,肯定能被廣泛激活。而自行車重新在都市生活中發(fā)揮積極效應(yīng),成為人們的親密伙伴,也必將為社會帶來更多久遠的和諧與健康。比如,騎自行車的多了,開汽車的自然就少了,對于解決城市擁堵和污染,是一個積極的推動。
應(yīng)該說,這幾年,我國對于自行車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了,可仍有諸多不足。就說自行車道吧,在很多大城市都有邊緣化傾向,有的大城市甚至因為交通需要取消了自行車道。自行車道成了停車道、機動車行駛在自行車道上、公交車道和自行車道交織等情況屢見不鮮,致使自行車在快車道上穿梭,險象環(huán)生,安全事故不斷。據(jù)了解,國外的交通事故多數(shù)是在車與車之間,而我國車撞人的情況卻非常多。
舉個北京的例子,據(jù)《工人日報》報道,由于北京市部分自行車道被機動車占道或是被劃為路邊停車位,加之自行車車道存在坡道多、禁行多等諸多難題,自行車出行這一被有關(guān)部門鼓勵的綠色出行方式,卻面臨著行車難的現(xiàn)實窘境,被市民摒棄。“除了長安街沿線自行車出行基本沒問題外,北京各處道路上自行車出行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自行車道上停放的車輛常常排起長龍。”即便是在環(huán)路主干道上,由于道路設(shè)計沒有充分考慮到自行車出行方便,立交橋沒有自行車道,公交港灣處公交車侵占自行車道等問題,也讓騎車人很為難。首都北京的自行車路權(quán)的落實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狀況更不容樂觀。
顯然,我們不少城市決策者和管理者的民本意識還不夠強,物本思維仍然根深蒂固。盡管自行車具有治堵和低碳功效,但因為這種投入和周期很長,更多決策人還是更關(guān)注GDP的總量,而對于民生疾苦、出行困難、遠景發(fā)展卻不夠重視。雖然他們知道轎車會造成更多交通堵塞、污染加重,但為了城市形象和政績工程,還是有意冷落自行車的綠色效應(yīng)。
這種思維,和“自行車高速公路”背后的思維相比,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丹麥已經(jīng)從“汽車崇拜”中走了出來,讓自行車道成為城市規(guī)劃的重要內(nèi)容,我們卻還沒有完全覺醒;丹麥已將自行車文化上升到了理性與現(xiàn)代的高度,根本沒有將這種交通工具當做落伍、陳舊的古董,而我們的自行車觀念還在“面子”思維中沒有走出來,比如認為騎自行車丟人等。
雖然我們不一定要像丹麥一樣架設(shè)自行車高速公路,但扎扎實實將自行車路權(quán)落實到位,多設(shè)一些自行車道,讓自行車得到更為寬松、安全、自由的交通便利,卻是我們應(yīng)該努力落實的事情。
摘編:admin; 摘編日期:2012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