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bel id="zhjbr"></label>

          <dd id="zhjbr"><font id="zhjbr"></font></dd>

        1. 自行車文化

          Bicycle culture 自行車文化

          首頁 > 自行車文化 > 新聞瀏覽

          跨國夫妻筑夢“自行車城市”

          來源:法治周末 作者:汲東野 發(fā)布時間:2014-08-21 10:24

          北京姑娘趙禮曼和澳洲青年夏農的眼中,自行車絕不是一種過時的交通工具,相反,其背后還可能隱藏著“更好的生活”。在他倆身邊,也圍聚著一群熱衷于騎自行車的老外——在北京的你甚至可能與他們擦身而過——他們多來自北京的外企,喜歡騎著自行車在胡同里到處溜達

          “比車牛”,即STC,英文是smarter than cars,意味著“比汽車靈活、方便”。這是一個成立于2010年的自行車公益俱樂部的名字,致力于在北京推廣自行車文化。趙禮曼和Shannon Bufton(夏農•巴弗頓,下稱“夏農”)即是該機構的兩位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如果你參加過北京每年4月的復古騎行活動,就應該也聽說過Serk自行車空間,Serk是該活動的主辦方之一。趙禮曼和夏農也是Serk的主人,他們是一對跨國夫妻。

          趙禮曼是胡同里長大的北京姑娘,曾在日本等地居住,有著15年在世界500強企業(yè)工作的經驗。夏農是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城市規(guī)劃設計師。

          兩個人的背景原本很不相同。自行車這個共同的愛好,牽起了他們的千里姻緣。他們也為此辭去原本穩(wěn)定而高薪的工作,在北京合力專心經營“自行車文化推廣”的事業(yè)。

          立秋之后,北京天高氣爽。8月14日下午,趙禮曼和夏農騎著自行車雙雙抵達五道營胡同,采訪就在這里進行。

          騎車與“多出來的生命”

          2006年,夏農第一次來北京,認識了曾在澳洲留學的趙禮曼。兩人幾乎騎著自行車游遍了整個北京。那時的北京,汽車還沒有現在這么多,自行車基礎設施也不錯。除此之外,夏農還對北京胡同里隱藏的城市文化深感興趣。

          自此,夏農喜歡上了北京。夏農非常喜歡騎車,而在他看來,北京又非常適合騎車。

          2009年左右,夏農和趙禮曼正式回到了北京。然而這時的北京相較2006年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路上的汽車越來越多了,騎車的人也逐漸變少。而與此同時,堵車問題也逐年加重,出行環(huán)境糟糕。

          作為一個城市規(guī)劃師,夏農了解到,在三四十年前,北京是一個自行車王國,擁有著深厚的自行車文化。那時候,80%的北京人都靠自行車出行。夏農認為,這是意義重大的,因為,他相信未來,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再出現這樣的自行車城市局面。

          夏農說,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正在嘗試把開車的人們拉回到自行車上,都在向可循環(huán)的方向發(fā)展。然而,作為曾經世界上自行車最多的城市,北京現在正駛向相反的方向。目前,依靠自行車出行的人早已不足20%,并且,自行車出行比例也在逐年下降。汽車成為了一種新興的流行文化。

          他認為,汽車對于市中心來說并不是很好的搭配,當汽車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汽車提供的就不再是移動,而是不動。

          趙禮曼和夏農都沒有買汽車。他們認為騎自行車是快捷且有效率的。在北京,夏農曾嘗試過,從雍和宮騎車到國貿,“比乘坐地鐵快20分鐘”。他也曾嘗試從雍和宮騎車到北六環(huán),大約要花費1個小時,而坐地鐵大約是45分鐘。然而,他認為,畢竟自行車可以實現點對點的連接,可以省下繞行或步行路段的時間。

          而節(jié)省的時間又可以用于去做新的事情,買菜做飯,或進行知識、財富的積累。這種騎行效果,被視為“多出來”的生命。

          與此同時,空氣污染也是中國大城市普遍面臨的問題。8月16日,據澎湃新聞報道:國內PM2.5研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目前,長三角單位污染物排放比全國高幾倍,各地應重視汽車二次污染,汽車應當適度使用。

          在趙禮曼看來,推廣自行車出行無疑是緩解空氣污染的解決方案之一——少一個人上下班開車,就會少有一份污染排出。“倘若,大家都在說空氣不好,但是沒有人停開機動車的話,空氣只會越來越糟糕??墒牵蠖鄶档娜巳灾皇潜г?,并沒有行動。”

          只能慢慢來的“超前”事

          2010年,“比車牛”與國內某公益組織合作做了一份調研報告《宜居北京騎步走》,并在“無車日”活動中發(fā)布,這份報告最后也通過“自然之友”遞交到北京市規(guī)劃局。

          趙禮曼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來自規(guī)劃局的朋友也曾和他們一起做過相關調研,他們也了解自行車道存在的問題,但是僅僅是規(guī)劃局了解也沒有用,與其他部門協(xié)調處理也困難重重。

          “比車牛”成立伊始,夏農想到了很多的項目規(guī)劃,以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自行車騎行。夏農和趙禮曼每周都會組織騎車出行和文化類的活動,還做了一個相關網站。

          2012年,夏農夫婦和“死飛(即將鏈條與后輪固定起來的自行車)”女王依泉(“比車牛”的另一位創(chuàng)始人)共同舉辦了北京自行車周,推廣自行車休閑的理念。

          2013年的首屆北京復古騎行大會也是一次有代表性的活動。夏農想通過這個活動,體現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騎車的感覺,那個時候是北京的自行車黃金時代,自行車很有代表性。他自己也穿上了那時候的服裝,重拾人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

          復古騎行起源于英國。2009年之后,突然風襲全球,引領起全世界的復古騎行熱潮。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多個國家的多個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極具當地味道的復古騎行。

          此外,夏農在2011年曾任環(huán)北京自行車賽的文化顧問。他還出席過東京的世界建筑師大會,提交了一份與他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關于北京可持續(xù)性自行車文化的報告,也在奧地利的規(guī)劃雜志《Zoll》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在北京,與腳蹬子有關的生計為都市生活帶來的啟示》的文章。

          為了支撐“比車牛”純公益的推廣自行車活動,夏農夫婦還成立了Serk自行車空間,原位于北新橋三條40-2號,是一家車店,也是一家咖啡店。依托著這家店,Serk會定期舉辦一些活動,例如一場周五電影,或者是一場騎行講座。

          然而,法治周末記者依地址尋訪發(fā)現,原位置上已被一家小吃店覆蓋,問了店員,這家小吃店開業(yè)已有5個月。

          趙禮曼說起此事也帶著些無奈:“房東要漲租金,我們不得不離開。而我們主要是做公益,并沒有追求商業(yè)化和贏利,太高的租金負擔不起,那里一年的租金大約要30萬元。”

          “當時,裝修花了很長時間,請的美國的設計師,設計的很有氣氛。”她感嘆說。

          因為沒有人看好推廣自行車的事情,“比車牛”并沒有得到其他的資金幫助。“我們現在仍保留著一個車店,也算是庫房,一般有需要的人會打電話聯(lián)系我們。”趙禮曼說,因為做的事情“有些超前”,所以只有慢慢來。

          不再是老外們的“小圈子”

          今年是趙禮曼和夏農推廣自行車文化的第5年。“比車牛”公益組織的會員發(fā)展也較為迅速。只要熱愛騎車的人都能免費加入。成立之初,參與者大多還是外國人和海歸。目前,會員呈多元化和松散化特點。據趙禮曼介紹,僅會內發(fā)放的電郵期刊的數量已經達到1000份以上。

          但是,作為騎行體驗者,趙禮曼和夏農明顯地感覺到,開車出行愈見擁堵,在一些地方,自行車道變得越來越窄。“比如北京東直門外簋街附近的一條路,本來有非常寬的自行車道,但現在路的兩側都被劃出來為機動車停車所用,僅僅留下中間窄窄的一條路。就這樣,還有汽車在上面開,幾乎沒有自行車的騎行空間。”

          據趙禮曼觀察,自行車道缺乏保護,有汽車與自行車爭道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如果政府對這種事情缺乏管理,容易造成城市形態(tài)的惡化。”

          她認為,自行車背后也有路權問題。

          “每個人都是有路權的,但是在很多人的意識里,機動車的路權比行人和非機動車的路權高。要行人和非機動車給機動車讓道。事實上,在人行道上,就應該機動車給行人讓道。”趙禮曼說。

          沒地方停車也是常遇到的問題。“你去三里屯或者一些五星級酒店,保安并不喜歡人停自行車,也沒有地方提供給自行車停車。”這都是夏農的親身體會。他覺得,這與社會上的價值觀念有關:“騎車就是‘掉份’,而開車就是正常。”

          5年來,夏農丟過兩輛車。在接受采訪的當天,夏農和趙禮曼都沒有騎上各自最好的車,他們把自行車鎖在人行道的隔離欄上。

          盡管自行車道被停車占道問題依舊嚴重,丟車現象仍會發(fā)生,但是,趙禮曼覺得“政府也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路邊租賃自行車多了起來,騎這些車的人也多了;一些路上也加設了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隔離帶,騎行更安全了”。

          有媒體報道,北京將在地鐵站、公交樞紐等重點地區(qū)大力扶持自行車租賃業(yè)發(fā)展,以解決從公共交通到最終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計劃到2015年形成約1000個租賃點、5萬輛租賃自行車的規(guī)模。

          “但是,這個能不能維持下去是個問題。自行車租賃剛起步,政府確實投入了很多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行車也會有磨損,不知道政府是否會繼續(xù)支持。”趙禮曼對此亦有隱憂。

          根據北京市政府公布的《建設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綠色交通行動計劃(2009年-2015年)》顯示,2015年北京市交通總體的出行格局將變?yōu)椋步煌ㄕ?5%,小汽車出行占22%,出租車占8%,而自行車要達到23%。

          在趙禮曼的直觀感受中,近幾年,在外部條件沒有變好的情況下,反而騎行的人確實越來越多,而且,人們普遍對于自行車作為休閑鍛煉工具的認知也在提高。作為一個推動自行車文化的人,趙禮曼認為這是她最大的收獲。

          不過,“政府應該把出行道路規(guī)劃好,禁止機動車占道,會有更多人愿意騎車”。趙禮曼建議。

          “一些國家都是嚴格控制路邊停車的,違章停車就給拖走,想要贖回來就需要交更多的錢,甚至拖車的錢都要自己付。日本更加嚴厲,連自行車都不允許隨便停。”趙禮曼說。

          摘編:admin888;   摘編日期:2014年8月21日
          无码精品日韩专区AV,成人性视频动漫网站高清无码,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亚洲无码双插在线观看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