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能否再成潮流(微議錄)
在父輩們的記憶中,中國是“自行車大國”。許多城市中,每逢上下班時段都曾有過浩浩蕩蕩的自行車車流。然而,隨著城市空間的擴大,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活動范圍的拓寬,加上生活水平的改善,騎自行車上下班、出行游玩,變得既不實際也不時尚。但很多人心底,依然留有“自行車情結(jié)”,渴望“自行車文化”背后的生活態(tài)度。自行車能否再度流行起來?它包含著我們怎樣的時代記憶?近日,我們通過微信平臺征集討論。現(xiàn)摘錄幾篇,以饗讀者。
——編 者
慢下來欣賞路邊風景
如今生活節(jié)奏愈來愈快,除了周末,基本沒時間在路上耽擱。直到有一天,我騎公共自行車回家,剛開始還在抱怨“老牛速度”,慢悠悠的路途中竟發(fā)現(xiàn)了日日路過卻不曾入眼的美麗風景:河邊的桃花開得嬌艷媚人,路邊的小吃散發(fā)著誘人香味,年輕的戀人牽手追趕公交車,花甲老人互挽著胳膊河邊散步……
自行車的慢節(jié)奏,讓我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美。走出“鐵包肉”,變身“騎士”,呼吸沒有夾雜汽油味的新鮮空氣,欣賞平日無暇顧及的路邊風景,為匆匆人生增添一抹別樣的色彩。
(@曉璇)
“懷舊”中重塑新觀念
對70后、80后而言,自行車是永恒的青春記憶。上學路上的撒把追風,哥們兒肩并肩神侃吹牛,情侶余暉下的青澀純真,無不點綴著自行車的身影。青春期的美好躁動,隨著叮叮作響的自行車漸行漸遠。
如今低碳出行、綠色出行成為了公眾認同的理念,但嘴上說得輕松,腳上行動遲緩。左腳離合,右腳油門,遠比兩腿的回轉(zhuǎn)運動更便捷。其實,自行車代表著快節(jié)奏生活下的健康生活理念,象征著放慢腳步的冷靜反思,重塑“自行車文化”還是值得嘗試。畢竟,不少人還存有一段自行車懷舊情結(jié)。
(@litterghost)
尋不回夢里的騎車環(huán)境
我是一環(huán)保主義者,也是一名運動達人,從小就愛騎自行車,兒時的夢想是有輛帥氣的山地車。如今買自行車的夢想實現(xiàn)了,但騎自行車的條件卻離我越來越遠。
滿大街的小汽車擠占了自行車道,再加上尾氣、霧霾,讓騎車成了“高危”活動。另一個原因則是自行車自身的安全問題,周圍朋友都有過單車被偷的經(jīng)歷,報警也基本白搭,花費不菲的車卻成了小偷的獵物,怎能不讓人憤怒與無奈?
(@夏熊飛)
被擠占的車道被擠占的心
不久前,我和幾個同學想趁著好天氣到附近踏青,第一選擇就是自行車。一來簡單方便,二來鍛煉身體,三來比乘公交車有更多樂趣。但到了路上才發(fā)現(xiàn),自行車道很不方便,經(jīng)常改道,有時甚至要和機動車搶道。我們只好在貼近路邊的車道上推著自行車走。
盡管我們愿意騎自行車,愿意享受簡單的生活方式,但還需要有基本的條件和環(huán)境。
(@神的孩子會笑)
拋開不必要的“面子”
三年前,我走出校園,來到現(xiàn)在生活的這座城市。從那時起,每天半個多小時的騎行便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讓平淡的日子添了幾分調(diào)料:鍛煉了身體,磨煉了意志;工作的困難、生活的壓力在耳畔的風聲中漸行漸逝;偶爾還會邂逅路邊不知名卻充滿生機的花朵……
不騎車者,無外乎兩種情況。一是沒車,曰“不能”;二是有車不騎,曰“不愿”??陀^因素,無外乎不安全、停車難、空氣差。但這應(yīng)該不成其為理由。難道封閉的汽車空間空氣質(zhì)量會更好?不愿騎,背后未必沒有炫富攀比的面子心理在作祟。不妨放下“面子”,邁出綠色出行、健康出行的第一步。
(@米蘭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