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人大代表建議發(fā)展公共自行車緩解城市阻梗癥
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侯大偉、海明威、黃毅 發(fā)布時間:2013-03-14 15:44
(服務·兩會生活觀察)題:“自行車王國”的困惑——人大代表建議發(fā)展公共自行車緩解城市阻梗癥
“馬路越來越寬了,但自行車道卻沒了。”
“騎著最環(huán)保的自行車,卻越來越難進各種政府大院了。”
“發(fā)展公共交通不要只想著‘建地鐵’‘修高架’,投入較少、成效鮮明的公共自行車卻常常被遺忘。”曾經(jīng)的“自行車王國”,如今一邊深陷“霧霾”“擁堵”的漩渦,一邊卻將自行車邊緣化。人大代表建議,發(fā)展投入小、成效好的公共自行車以緩解城市阻梗癥。
“騎車走鋼絲”的尷尬與兇險
去年底,東北一城市僅有70厘米寬的自行車道,被網(wǎng)友戲稱為“騎車走鋼絲”,也引發(fā)大家對各自城市自行車道“吐槽”。
“你騎著自行車到一些政府部門、機關(guān)大院去辦事,保安都不會放你進去。”康永恒代表說,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作為交通工具的自行車被貼上“級別”,甚至“階層”的標簽。
前幾年,西部一位省政協(xié)委員騎著自行車出席該省政協(xié)會。保安再三檢查證件后說,“人可以進,車不能進,因為里面沒有停自行車的地方。”一些人也自然而然地覺得“騎自行車”是一件沒面子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現(xiàn)在騎自行車還要提防各種危險。“許多城市想盡辦法擴大城市道路面積,機動車借道非機動車道,甚至直接取消非機動車道。”民營企業(yè)家代表王麒說,“自行車道不斷被擠占,甚至被取消,很多時候你得提心吊膽地在機動車流中行進。”
自行車是緩解城市“最后一公里病”的良方
在成都中心城區(qū)上班的湯濤每天都要花1個多小時在擁堵的車流中開車上班,盡管距他家和辦公樓不遠的地方都有地鐵站。“從家到地鐵站有1000多米,從地鐵站到辦公樓還有近2000米,每天我都會在開車還是搭乘地鐵之間糾結(jié)。最后往往都是開車去上班。”湯濤說。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廳長何健說:“在社區(qū)越來越大、交通越來越不便的情況下,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空白,就是一個看上去很小、影響卻很大的問題。”
“在興建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的同時,也應該大力發(fā)展公共自行車系統(tǒng),以補充快捷交通覆蓋面不足和短程交通不便等問題。”王麒建議說。
一份自行車市場發(fā)展調(diào)查報告顯示,公共自行車作為一種新的出行工具,改變了一半以上居民原有的出行方式。47.5%居民會減少乘坐公交車的次數(shù),19.9%居民減少開私家車的次數(shù),13.6%的居民減少乘坐出租車的次數(shù)。
“慢”時尚為何不能“快”發(fā)展
以便捷、健身、環(huán)保為特征的公共自行車源于法國,2005年里昂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車并取得很大成功,隨后巴黎、馬賽、華盛頓等眾多城市也開始實施公共自行車項目,被媒體稱之為“慢”時尚。
但是這種“慢”時尚卻在我國各城市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支持。盡管目前已有包括成都、杭州在內(nèi)的60多個城市開通公共自行車,但覆蓋面不廣、租賃借還點較少、跨區(qū)域標準不一、道路規(guī)劃不合理等問題阻礙著公共自行車的發(fā)展。
“大城市都將交通發(fā)展重點放在快速交通建設上,公共自行車這一‘微交通工具’好像很難引起地方領(lǐng)導的興趣,但在實踐中這種投入小、成效好的項目卻亟待提上議事日程。”何健說。
“僅有1600萬人口的荷蘭有著1800萬輛自行車保有量,許多發(fā)達國家越來越重視自行車出行。”王麒說,“希望城市規(guī)劃能更多地為自行車留一席之地,商業(yè)廣場、公交站點、政務中心等更多的公共區(qū)域都能建立起自行車??奎c和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在道路規(guī)劃上為自行車留出安全行車空間。”
摘編:hejuelin; 摘編日期:2013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