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上海的自行車
魯迅逝世后,蕭紅寫過一篇《回憶魯迅先生》,文章很長,卻是片斷式的,深情款款,講到許多細節(jié)。其中有這么一句:“海嬰不大在三樓上玩的,除了到學校去,就是在院子里踏腳踏車。”蕭紅與蕭軍到上海后,于1935年冬到1936年夏之間,經(jīng)常造訪位于大陸新村9號的周家,當時魯迅之子周海嬰六七歲。
周海嬰在《我與魯迅七十年》中,也多次談到童年少年時期在上海騎自行車的事。他與霞飛坊的小朋友們玩得很瘋,其中一樣便是騎自行車:“我們這一圈子的孩子玩的是騎自行車,誰有車子,大家共享。”騎的車子,應該是租來的或借來的,附近有個小弄堂叫錢家塘,“那里的修單車鋪有各種大小腳踏車出租,以鐘點計費。我們租來學習騎車頗為興奮”。由于租費不廉,他嬸嬸遂向人借來一輛小自行車。某天周海嬰擅自把車推出門口玩,結(jié)果嬸嬸聞聲趕來,將車收回,“次日放學回家,便不見這輛車了”。
在20世紀30年代,即使是在領全國風氣之先的上海,自行車也還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租費不廉,售價更高。1906年上?!稌r報》登有這樣一則廣告:“本行自運英國頭等腳踏飛車,價廉物固,每輛計洋七十五元,可保用二三年。”75塊銀元一輛還自稱“價廉”,可見其昂貴。
自行車于清末始由僑居租界的外國人帶到中國,市場上長期只有英、德等國生產(chǎn)的“西洋車”,日本產(chǎn)的“東洋車”傳入中國則要晚至30年代末。大概到1929年左右,始有中國商家組裝出售國產(chǎn)的雜牌自行車。即便如此,車價仍然高昂,買得起自行車的人家,多半非富即貴。
其他大城市亦然。蕭乾1934年寫過一篇文章《路人》(后改題《腳踏車的哲學》),說的是北京的事,文章開頭,他以自嘲的口吻說,因為買到一輛二手的雜牌自行車,窮朋友們便開始視他為“有產(chǎn)者”了,“速度和身分使我的友誼既不能去高攀,也無從下就,恰好是和我一樣擁有腳踏車的人”。
童年少年時期的周海嬰很喜歡騎自行車,所以令他特別難忘的一件事是,抗戰(zhàn)勝利后,一位原內(nèi)山書店的中國員工失業(yè),來尋他母親許廣平,請求代為推銷魯迅的書,“母親見他常要去四馬路推銷書籍,挺辛苦的,出錢替他買了一輛英國進口自行車”。周海嬰當時正在讀初中,每天卻只能騎一輛破自行車去上學,而這輛車還是別人因去英國留學才借給他的,“因此我對他擁有這樣一輛又輕便又美觀的車,真是又羨慕又吃醋”。后來合作破裂,這輛自行車不知下落如何。